跳至正文

成长手记-特别篇4:“参与他人的人生故事”——学佛的目的、意义

昨天到了深圳,参加周末两天的《楞伽经》课程,晚上约了最近新认识的朋友吃饭喝茶,畅谈人生苦短与美好。作为一名有志于晚年时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佛教徒”,我时时处处对耳闻目睹的故事有一种敏感,也乐于去参与到这样的故事其中。

聊天期间,我偶然间用了一个短语来描述了晚年期待的咨询方式——“适当地参与别人的人生故事”。而如今学习佛教、心理学,甚至计划学习中医和五行,都是在人生路上希望多捡拾一些珍珠,以备晚年不要因自己的无知耽误了别人的旅途。

在此记下昨天的几个要点,也可以一睹我自己学习佛法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目的。

一、学佛应该是为了修己,而非责人

佛学是一门如何修行的学问,修行的是自己,而非他人。如果我们要影响他人,也是从深刻的改变自己开始的,此时的影响就是会是熏陶,而非强迫。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往往把学佛建立的知见,用到了身边的同事、朋友甚至亲密关系中。虽然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学佛的起点都是因为“需求”,希望找到一个能解脱自己,甚至解脱他人的方式。

佛说“无我”,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淡化心中的那个坚固的我,坚固的欲望,坚固的存在,当然也就包括坚固的痛苦和坚固的失望。真正走向这条路之后,在很多地方就会降低期望感,从而减少痛苦。

不过,如果我们把佛法作为进一步保护自己的武器,俨然自己站到了更高的位置,看透了其他“罪人”的无知、无明甚至卑微,假借佛的名义、佛的理论去捍卫自己,其实不仅违背了学佛的初衷,而且只会进一步缠缚自我,让自己难以解脱。

学佛,为修己,非责人。

二、修佛应该是补充品,而非替代品

不可回避的是,很多人学习佛法是因为某种心理疾病,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也都身在病中。我们希望自己能在佛法的世界中找到一种补充品,来安慰、填补或者拯救受伤的心灵。

不过,如果我们一直秉持这样的心态,很可能会旧伤刚愈、新伤又起。因为我们很容易把佛法视为精神的依赖品,我们把本应该依赖的对象,比如家庭、朋友、公司,换了一个形体(佛)。这样的依赖有碍于我们自身的完整性。

佛说我们每个人本性清净,佛性具足,我们本应该不假外物即可成就,只是内心的坚固让我们越来越迷失自我。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学佛只是帮助我们回归自我、认识自我的完整性。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法应该是是我们人生美好旅途中的补充品,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自我和世界的本性,进而寻找到完整的自我;不要成为残缺人生的某个替代。

三、福慧双修 智勇双全:不要让善良成了肉包子

我们每个人都心存善念,但善良如今更像是一个贬义词。善良如今往往和弱者在一起。

过去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一个人要善良,但是必须以勇敢为前提,“勇敢,从而保护善良”。佛法不能让老虎变成猫,而我们又缺乏“舍身饲虎”的勇气和修为,而且老虎的凶猛,恰恰又是我们的无知所促成,世俗世界的我们,应该福慧双修,觉悟自己,但不要愚蠢地受伤害。

虽然这么说来,似乎又坚固了一个“我”,修行中的我们,应该以修行增进智慧,看得清黑暗森林。

Nov 31,2019/Jan 1, 2020


了解 Tableau喜乐君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

了解 Tableau喜乐君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