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回望高考,十年一梦

😄序:清明节前回老家,计划在昌乐停留一站,看望高中的老师们,同时向孩子们分享自己十年的坎坷之路和经验;前一天晚上匆匆准备了讲稿,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更多要即兴发挥,时间太快,感觉好多话没有说完就是尽头,犹似人生匆匆我如过客。事后多种不舍,索性整理一下当时即兴发挥的内容,再稍作修改,记录在册。
未命名图片

毕业十年,犹似转瞬之间,说是七年大学三年工作,我更愿意归纳为三年社团、两年学术、四年工作。回想起来,尽是坎坷和纠结,但正是在不断的坎坷和纠结中才得以成长,我敢说,自己和十年前的自己,已经判若两人,回望恍如隔世。
所以,当我独自一人走在高中的校园里,操场上的女孩子天真地看着我,我就想起来《老男孩》漫步操场的那一步,我们可以看透学弟学妹炫耀青春的眼神,他们却无法体会过来人的一丝忧伤和不舍。
十年啊。

以未来看高考

既然在给高二的孩子们分享,当然先从大家绕不开的高考开始说起。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高考是重要的阶段性的门票,要努力得之而后快,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做到不贪恋,不愤然,积极面对,专注于自我的完善和成长。

一、成功是一种能力而非目标

我在楼道里看到一篇讲“才女林曦”的文章,她说“幸福是一种内在的能力,而不是外在的某种东西,所以用追求或找的方法,只会让幸福变得越来越飘渺。”成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期望成功,不管成功的具体结果和形态是什么,但是,成功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在我们之外的某种东西。如果不是专注于培养这种能力,反而专注于一个劲儿地去寻找和追求,多半不会如愿。成功和幸福,都是我们自我完善之路的自然而然的结果,瓜熟蒂落,修道成仙,能力和结果是两件事情。

高考,是大多数人取得成功的一个门槛,一个阶梯,一张船票。它是自我修炼之路上的阶段性阶梯。
有人说,高考无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无意义,但是努力度过高考而来的那种精神和心性,却将成为我们的财富。我老师教导我说“积极地面对当下、智慧地打造自己”,积极的接纳,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抱怨的本质就是消极地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是更佳健康的态度。

二、高考如筏,渡而弃之

高考是一张门票,虽然对于不同的人而言通往不同的地方,那一旦度过了高考之后,又当如何?
佛经里讲,要把佛说的法当成是渡生死之河的筏子,高考也是一个筏子。我们不要在过河之后还要痴迷地背着过河用的筏子不撒手(执著),也不必要过河之后再去抱怨这个筏子多么难以驾驭(愤青)。

很多人羡慕高考之后进入大学的场景,我觉得大学中有几类人,一类人是在大学里依然抓着应对高考的学习方式不撒手,成为了知识的复印机和学习的机器,可以取得高分拿到奖学金,却无法面对社会现实,这一类人有典型的高考后遗症;另一类人在大学中走向了高考前的反面,过度的自我放纵和任性,沉迷在游戏或社交中不能自拔,耽搁了大好的青春年华,这一类人不自觉地患上了愤青综合症。

最可贵的一类人就是能逐步的认识到高考对自己的局限和某种“精神的迫害”,因此闻鸡起舞、发奋图强,尽快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断挑战自我的局限,这一类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专注于自我的完善。
从高考之后看高考,也许心态就会放下好多,不执著,又不愤愤,择乎中庸,过而舍之。

高考之后的情景

与高考已经远离,自知已经没有资格再去多说如何备战高考之路的话,那就讲一讲高考之后的情景,让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期许,同时隐约地感受以后的方向。时间仓促,我简短地概括高考之后的几点经验,如下,

未命名图片2

1、学习是最根本的能力

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我自己都已经感到恐惧了,我觉得自己对计算机已经是新潮的了,但是当朋友和我谈起VR技术,对于它的现实应用,我都有些震惊了。德鲁克曾经在书中详述印刷术对于欧洲的革命性意义,现如今信息技术的革命对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刺激性推动,有过之无不及。

因此,学习能力就成了这个时代真正可贵的品质之一。信息时代,人会加速衰老,缺乏学习能力的人会成为社会的衰老细胞被快速地代谢掉,我们身边很多三十岁的年轻人,当下的状态,就已经预示了十年之后乃至二十年后的状态。一个快速学习的人,外人看不懂他的动向,而那些不善于学习的人,一眼就可以望穿三十年之后的光景。

所以,跟随让你钦佩的人工作,并保持学习和学以致用的动力,就是弥足珍贵的成长机会。

2、创新而非守旧

我曾在大学期间用六年的时间反复学习一门选修课,只因为我知道十年之后,只有这门课程能在我心中留下烙印,因为其他的课程多半是教我如何面对“静”和“过去”,而这门课才教我如何面对“变化”和“未来”,这就是王思悦老师的《发明创造学》。高考之后,我们有更多的自我选择的机会,如果有幸遇到一位好的老师,那“一位老师就胜似一所大学”。

我也曾反复讲过那个博三的学生抱怨筷子的例子,以此说明从抱怨到创新的转变,其实就在心念之间——抱怨在本质上是消极地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而创新的本质则在于积极的改变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创造性地改变所面对的事物,不管是筷子,还是机器,还是工作。

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需要启蒙和工具的引导,这就需要我们吸取前人的经验,掌握创造性的工具和方法,并不断地在工作中尝试、试错和改进。

3、训练优势而不是补足短板

高考之前,老师教我们要全面发展,不能有学科偏废,其实这与社会是不同的。进入社会之后,最经济和最有效率的方式不是补足我们的短板,而是不断的强化我们的优势,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弥补自己的不足。

每一个的性格和特长是生而不同的,而我们的人生又无法回头,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在选择面前,我们必须选择值得我们全情投入的工作,我们的短板所在正是某些人的优势,找到生命中和我们搭档的人,用信任交换优势。

德鲁克的一篇文章,深刻地讲述了这个观点,我几乎是每年重读一次。一个人从不足到优秀,比从优秀到卓越要耗尽更多的时间。 而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几乎注定不同。不要去用短短的几十年挑战你与生俱来的天性。 —— 成长手记60:每年一读之《自我管理》

4、成为知识工作者,而不是无产者

王老师曾用一个词“智识分子”来超脱庸俗的“知识分子”的教育目标,知识诚然很重要,但是随着知识大爆炸,重要的已经不再是谁拥有知识的多寡,而是谁对所拥有的知识有独到的见解和分析,也就是从“知”到“智”的转变。

德鲁克提出,21世纪工作的主要挑战,是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他们拥有专业知识,也就是拥有可以带来效益的生产资料,而且知识这种生产资料和人是一体的,合一的。马克思笔下的无产者是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而21世纪的知识工作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成为了有产者。

这,应该成为教育的目标,也应该引导高考之后的学习和生活。

最重要的补充

前几天又瞥见了自己的一篇长日记“愤青的历史及超越”,关于“愤青”的话题,其实值得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深刻反思,当然,这个话题,应该拿到大学毕业之后,甚至进入工作之后再去谈更合适,但是我想以我自己的一句话总结:

“我不后悔,我愤青过;我很幸运,我只是愤青过。”

 

2016-04-9 整理/
2016-04-10 修改
2020-5-1 重读修改

《回望高考,十年一梦》有0个想法

  1. Pingback: 高考11年:上「嘉里墩」大学也不要选文科! – 匏瓜君

了解 喜乐君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