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阅读记录:

  • 2015-12/细读一遍,做笔记快速翻阅两遍
  •  阅读4h+/笔记8h+(20151219-20151220)

阅读地点:Germany 旅行的大巴车/ CA966 返程航班/

##个人读后感

  • 这边书是一本可以努力克服我们内心的认知偏见的入门导读书,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以及不能再简略了。
  • 如果很多人说,我对霍金和科学都不感兴趣,我还是觉得应该借助这本书打破我们内心对确定性的执著(part one)和对乱世成功学与成功捷径的盲目信赖(part two),并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思维的信念。
  • One 我们内心都有潜在的对确定性和结果的追求,我们以为每件事情“一定是……”,而且要达到某一种高度才能算是满意的结果。可是另一方面,我们的理性思考却未能跟上我们的过度渴望。
  • 我们的判断和决策其实受非理性要素的控制,就像怪诞行为学中揭示给我们的一样。千百年来,买彩票的人和赌博的人心态其实没有多大的变化,变化的是越来越高级的玩法而已,可是解释现象背后的本质和逻辑的博弈论、概率论、心理学等可是已经从无到有,今非昔比了。人类还是在犯同样的低级错误,一个聪明的人要借助这些理论以高一点的姿态去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假如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方才可能不被自以为是的“常识”所转。
  • 科学追求的是确定性,但是不是目的论。
  • 从科学的角度,使用理性的工具去理解成功学,我们就容易明辨是非了。
  • (其他读后感见正文带底色部分。)

 

====

分章节读书笔记:

Part One 反常识思维

##MK##

我们经常说“我是理性的”,但是我们多半的思维方式其实不理性。作者提出了自己对理工科思维的特征描述,理工科的思维需要做出取舍判断,而且要建立在清晰的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基础上。

也就是说,要有清晰的逻辑起点和逻辑判断,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客观和理性的结论。

就好像经典的物理学所宣扬的,给出一个物体的起点条件和时间,就能精准的计算出这个物体特点时间的状态;虽然物理学的发展在模糊这种不确定性,但是这个探讨真理的理性方法依然是迄今最为令人信服的。

[道德是感性的评价,而理性是逻辑的评价;道德重视从全局看细节,而理性从细节推导全局;道德是偏重演绎逻辑,而理性偏重归纳逻辑]

#end#

 

重点摘要:

1 “反常识”思维

  • //例子:翔实的统计数字,不及一个真实的人物更能引起大家的怜悯。
  • 斯大林“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
  • 据英国人类学家邓巴估计,我们至今能够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也只是150个而已。
  • 当我们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和他们具体的表情。
  • 这个“具体思维”做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是道德。费孝通在《乡村中国》一书中提到,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的本质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做事不是靠商业和法治,而是靠道德和礼治。在这个体系中出了案子,首先关乎的是名声和面子,而不是利益。乡绅会“先照例认为这是全村的丑事”:“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的最高理想是“无诉”,就好像足球比赛中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双方的规则,而犯规的代价不单是被罚,更是整个球队和指导员的耻辱。[MK 道德是感性的评价,而理性是逻辑的评价;道德重视从全局看细节,而理性从细节推导全局;道德是偏重演绎逻辑,而理性偏重归纳逻辑]
  •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的首要技能不是数学计算能力,而是分辨善恶美丑。也许这就是文人思维的起源:针对每个特定动作的美学评价。
  • 低端文人研究道德,高端文人研究美感。
  • 取舍思维,英文有一个形神兼备的词可做解释:tradeoff。两个好东西我不可能都要,那么我愿意牺牲(off)这个,来换取(trade)那个。“tradeoff”是“理工科思维”的起源。
  • tradeoff要求我们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利弊。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事情是“在没有使任何人情况变坏的前提下使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所谓的“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情况下兴一利必生一弊,而利弊都不是无限大的。可是文人思维仍然停留在有的好东西就高兴德不得了的时代,习惯于无限夸大自己的感情。
  • 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在这个社会的尺度上进行tradeoff.
  • 《思考 快与慢》,人脑两套思维系统,系统1,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对事物给i出一个很难被改变的第一印象;而系统2费力且缓慢,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的计算,甚至我们在系统2工作的时候脸瞳孔都放大了。
  • tradeoff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最根本的方法。
  • 文人思维天生喜欢耸人听闻的消息,如果再加上不爱算数,就会对世界乱担心和瞎指挥。……这种担心会左右公共政策。…… 文人…… 号称是“民意”的代表,但她们代表的只是未经tradeoff的原始民意。在大多数公共问题上,常识是不好使的。资源调配即使做不到完全依赖市场,也不应该谁声音大就听谁的。

 

2 别想说服我

##MK##

在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中,作者说,认知偏误是所有的错误观念的根源,我们习惯要过滤掉与已有信息冲突的信息。所以一个优秀的学生和其他人的差别就是,当其他人仅仅在确认书本理论的时候,他们能通过不协调的证据去发现书中的问题!——我之前听说过这个说法,但是今天找到了心理学的依据。

  •  The confirmation bias is the mother of all misconceptions. It is tendency to interpret new information so that it becomes compatible with our existing theories, beliefs and conviction. In other words, we filter out any new information that contradicts our existing views(disconfirming evidence). This is a dangerous practice. “Facts do not cease to exist because they are ignored,” said writer Aldous Huxley. However, we do exactly that, “what the humans being is best at doing, is interpreting all new information so that their prior conclusion remains intact.” (P23)
  • What can you do? If the word “exception” crops up, prick up your ears.
  • What distinguished the resourceful student from the others? While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sought merely to confirm their theories, he tried to find fault with this, consciously looking for disconfirming evidence.
  • Confirmation bias比较普遍的领域有,astrologer(占星术)、经济、宗教和哲学、商业记者、互联网。

所以,学习导致的能力的提高,不在于看了非常多的书(有一个大牛说多,值得每个人看的书不超过一百本,似乎有点少啊 ~),而在于读正确的书(量入输入),加上恰当的读书和领悟技巧(防止思维的低级需求,不断考验自己,提供刻意阅读的方法)。

这么看来,至少对于成人而言,先读一些认识思维的书,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实在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

摘要:

  • 像我们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接受信息都有一个门槛,低于这个门槛的我们根本就不看。
  • 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现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会自己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我们多数人天生就是律师思维,逻辑的推理能力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
    • //例子:福克斯新闻收视率遥遥领先,……他们只是迎合和肯定人民已有的观念而已。因为它们的生产者知道他们不需要取悦所有人。他们只要能让自己的“粉丝基本盘”高兴就已经足够获利的了。他们是“肯定贩卖者”。
    • //王小波写过一篇《花剌子模信使问题》,感慨中国人(主要是领导人)听不得坏消息,一旦学者提出坏消息就恨不得把他们相花剌子模的信使一样杀掉。……王小波说的太乐观了。真正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所有国家的领导人都有花剌子模君王的毛病,而且他们的做法不是杀掉坏消息,而是只听“好”消息——那些能印证我们观念的消息。
  • 这个毛病叫做“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一旦有了某种偏见,我们就已经无法改变主意了。
  • 在确认偏误的作用下, 任何新证据都有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对立的双方都用来加强自己的观念。
    • //例子:全球变暖……对全球变暖的观点分歧最大的人群,恰恰是那些对这方面有很多了解的人。
    • //互联网很可能加剧了观念阵营的划分。
  • 有鉴于此,约翰逊号召我们改变对信息的消费方式,他提出的核心建议是,要主动刻意的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的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 Consume deliberately. 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MK —— 对于的学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如果学习是特别轻松的事情,一般就没有什么价值。]

 

3 真理追求者

##MK##

  • 这个定理貌似经得起推敲,那么是不是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就事情达成一致了? 显然不能。但是问题并不是出在这个定理的脆弱,而是我们达不到这个定理的基本前提:真理追求者。
  • 前面所说,我们有两种思维的模式,科学家思维和律师思维。“我们多数人天生就是律师思维,逻辑的推理能力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
  • 虽然我们还做不到,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前面有一条路了,暂且心向往之。如何向往? 应该就是训练我们凡夫的科学家思维。即便我们不能成为真理追求者,至少也要学习他们的思考方法嘛。
  • 我想这就是我这本书的最大收获了。

 

----

摘要:

  • 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奥曼在197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 Agreeing to Disagree,这篇论文堪称是传世之作,它指出,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追求真理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人d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
  • If two people have the same priors, and their posteriors for an event A are common knowledge, the these posteriors are equal.
  • 这个定理中所假定的理性的人,被学者称为“真理追求者”(truth-seekers)。如果我们是诚实的真理追求者,我们终将能够达成一致。
  • 科学家是真理追求者,实际上,搞科研的一大乐趣就是被别人改变想法!

 

4 坏比好重要

摘要:

  • 损失厌恶
  • 人们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 Negativity bias

4 最简单概率论的五个智慧

##MK##

  • 概率论虽然是数学科学的分支,但是却是让我们理解不确定性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之所以浑然不知,不在于我们不懂得概率的知识,而是没有体会这些知识暗示给我们的思维方法。就好像我们知道逻辑上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不见得我们就对条件的分析明智了多少。
  • 如果能认真的思考 科学所反复求证而来的随机、概率、误差等概念,体会其中的精神,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世界的不确定性,从而促使我们放下对确定性和规律的必然性的过度渴望,扭转多少年来我们内心关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此类唯物主义至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至少,不是必然的确定性的才是规律,那些被反复证明的偶然的不确定性也是事物的特征。
  • 理解了不确定性,我们也许就会对企业的变化、股市的变化、人生的变化稍微坦然一点,至少在股市,零和博弈和不确定性是相对的指导原则,希望发现科学的规律从而操纵结果本身的出发点就值得怀疑——这就是现实中很多高级骗局的真相。
  • 我们对科学的崇拜,对宗教“迷信”的不屑,其实也是我们内心对确定性规律追求的一种投影。
  • 后面讲的阴谋论,只是我们内心的另一个投影罢了。

----

摘要:

  • 随机
    • 概率论最基础的思想是,有些事情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这个思想对我们的世界观具有颠覆性的意义。……人们曾经以为世界像一个钟表一样精确地运行,但真实世界不是钟表,它充满了不可控的偶然。
    • 更严格的讲,有些事情的发生,跟它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没有因果关系。[#MK#因果联系不是必然联系吗?还是没有线性的单向联系?##]
    • 大多数事情并不是完全的随机事件,却都有一定的随机因素。偶然和必然如果结合在一起,就没有那么容易理解了。人们经常错误地理解偶然,总想用必然性去理解偶然。
    • 管理者有个常见的思维模式,一旦出了问题就必须全体反思,制定相关的政策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但极小概率事故其实是不值得过度反应的。
  • 误差
    • 偶然因素永远存在,即便实验条件再精确也无法完全避免随机干扰的影响,所以科学实验往往要测量多次,取平均值之类的统计方法取得到的结果。
    • 有了误差,我们就要学会忽略误差范围内的任何波动。
  • 赌徒谬误
    • 连续输了好几把,就觉得快赢了。这是一种错觉。赌博是完全独立的随机事件,这意味着下一把的结果和之前所有的结果没有任何联系,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不会影响未来。
    • 人们常常错误地理解随机性和大数定律——以为随机就意味着均匀。如果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不那么均匀,人们就错误的以为未来的事情会尽量往“抹平”的方向走。
    • 但大数的工作机制不是跟过去搞平衡,它的真实意思是说,如果再进行多次的抽奖,你会得到非常多的2 和非常多的6,以至于它们此前的一点点差异会变的微不足道。
  • 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
    • 理解了随机性和独立随机事件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独立随机事件的发生是没有规律和不可预测的。
    • 发现规律是人的本能。 我们的本能如此之好,以至于我们在明明没有规律的地方也能找到规律。
    • 人脑很擅长理解规律,但是不擅长理解随机性。发现规律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而理解随机性却只在现代社会才有意义的一个技能。
    • 未来是不可被精确预测的。
  • 小数定律
    • 如果统计数字非常少,就很容易出现特别不均匀的情况。Daniel Kahneman称之为小数定律,他说,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小数定律,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大数定律。
    • 大数定律是我们从统计数字中推测真理的理论基础。——如果统计样本足够大,那么事物出现的频率就能无限接近它的理论概率——也就是它的“本性”。
    • 而小数定律说,如果样本不够大,那么它就会表现为各种极端情况,而这些情况可能跟本性一点关系都没有。
    • 理解随机现象的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会轻易地大惊小怪。

 

5 一颗阴谋论的心

##MK##

  • 如果一件事情莫名其妙的发生了,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牵强的因果解释所吸引,如果这种解释不是刻意的/阴谋,我们就更容易信服。我们可能忽视了对可能性的理性分析,而首先满足内心对事件的合理性的分析,越合理的解释,越容易吸引我们,但这种解释其实也越牵强。
  • 追求必然联系,是我们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思维定势。

----

摘要:

  • 所有的阴谋论都有一个共同的思维模式,就是不承认巧合,不承认有些事情是自然发生的,认为一切的背后都有联系、有目的。
  • 林肯说“你可以在所有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想要完成一个阴谋是非常困难的,即便完成了也有很大的曝光风险。
  • 合理性(plausibility)和可能性(probability)
    • 想要对任何的事情都给出以正确的判断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合理地评估每件事的可能性。阴谋论之所以不足信,不在于我们不应该质疑——每个人都有质疑的权利——而是因为其成立的可能性很低。
    • //例子《思考,快与慢》几乎所有的受试者都认为“琳达是热衷于女权运动的银行出纳员”的可能性,比“琳达是个银行出纳员”更高!但这是不对的!这是概率论的常识啊!
    • 错误的原因是,人们搞不清“合理性”和“可能性”的区别。
    • 阴谋论的离奇解释,表面上使得离奇的事件获得了合理性,但实际效果却是让离奇事件变得更加离奇。[#MK# 这就好像福克斯新闻为什么收视率远远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合理性迎合了需求,但降低了解释的可能性/可信度,收视率不在于它的新闻的解释的可能性,而是它解释的角度迎合了大众的庸俗的需求和期待,凡夫直觉的渴望是新奇、浪漫,是律师思维的演绎,而不是科学的逻辑、辩证和归纳##]
  • 目的与科学
    • 皮亚杰说,在儿童成长的某个阶段,他的世界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 animism,万物有灵。他认为每个事物都是活的,必然汽车不走了是因为它累了需要休息。更重要的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意愿,比如“太阳在跟着我们走”。 另一个是artificialism,人为主义。小孩认为一切东西的存在都是出于某种目的而造出来的,比如为什么有太阳?太阳是用火柴造出来照亮我们的。[###似乎我们天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哦#]
    • 由此,在儿童的事件里,根本就没有随机现象,一切都是有目的的。生物学家Lewis Wolpert 在《反常的自然科学》(The unnatural of Sicence)指出,想要摆脱童稚状态搞科学,就必须首先抛弃目的论。
    • 科学的标志,是给世界的运行一套纯粹机械的机制。风怎么吹,石头怎么落下,并不是它有什么目的,背后有什么精神力量,而是物理定律决定了它就会这么做。
    • 中国为什么没有自然科学?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传统认为天道是有目的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
    • 自然没有目的,人类社会的很多现象也没有什么目的。
    • 认为凡事都要有目的,是普通人思维区别于科学家思维的根本之一。

 

6 桥段会毁了你的生活

#MK##

  • //也许我没有领会作者的甚深妙义。但是我表示没看懂。难道仅仅是想说,对事物的国度剖析,会丧失生活的乐趣吗?……

---

摘要:

……

7 健康的经济学

##MK##

  •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人们面临利益权衡。对于健康的权衡,也是一种经济的考虑,只是我们很难把健康作为一种资产在经济学中标价——如果按照中国的死亡赔偿标价,一个农民20万,一个城市人30万,也是一种方式,但想必很多人会疯掉。
  • 社会的悲哀在于,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挣不了别人给他们标记的那个价格。
  • 所以,平民要么超过这个社会平均的发展水平逆袭,要么保佑这个这个社会的制度公平合理。显然中国的现状让我们必须做出第一个选择,这也是我一路奔跑的原因之一吧……

----

摘要:

  • 工作重要还是健康重要? ……只要换得值。
  • //极端的例子:妓女。……五年收入换一年生命,这就是墨西哥妓女健康风险的价值,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个交易不值得,但中国的煤矿工人很可能拿不到这个价!所谓“健康无价”,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一次出行都冒着交通事故的危险,但我们还是觉得冒这个险。所以对待健康和工作的正确态度,不是一味的强调某一端,而是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计算。
  • 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里,更高风险必先给人更高的价格,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人的议价能力连墨西哥的妓女都不如,可是他们别无选择地接受自己健康的价格。这个时候你能指责他愚蠢吗?[#MK##让我想起了《穷人的银行》里尤努斯的话,“穷人之所以贫穷,不是他们造成的,而是社会的结果和这个社会的政策导致的。”类似的,我们不能无端指责煤矿工人无视自己的健康,无视安全的规范,我们首先要指责的是这个社会的不公平和企业的冷血,让那些煤矿工人失去了最基本的谈判自己健康的权利。##]
  • 大多数人的工作是经过计算的。
  • //日本核泄漏清理的志愿者年龄超过60岁……他们是英雄,但他们是理性的英雄。他们的决定不是出于勇敢,而是出于逻辑。据一个志愿者给记者说,“我今年72岁,大概还有十几年的寿命。而我就算被辐射了,也需要至少二三十年才能形成癌症。所以我们这些年长的人得癌症的可能性更小。”
  • 一个选择了高风险的高回报的人在健康出问题之后应该愿赌服输——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很可能还是这样选。

 

8 核电站能出什么大事

----

摘要:

  • 核电事故的危害性在于辐射。……所以工厂的大事故都可能导致工作人员死亡,核电站并不特殊。
  •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美国17个地区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一个人一生之中的癌症的概率是44.29%,最终因癌症死亡的概率则是21.15%。主意美国是个发达国家。WHO的数据显示,全世界范围死于癌症的概率只有13%,这是因为不发达国家的人还没有等到得癌症就已经因为别的原因死了。[#MK##我实在忍不住把这个例子写下来。看到最后一句话,我突然笑了,当我们把癌症视为恐惧之王的时候,竟然还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小鬼,已经先于癌症剥夺了很多人的生命了,比如中国居高不下的车祸##]
  • 国家标准其实是个人治标准。……因为国家标准的存在,公众得到的是经过封装的科学知识。公众害怕的不是辐射,而是对国家标准的践踏。
  • 哲学的考虑:
    • 如果每年因核电站而死于癌症的是400人,我们有权为了取得能源而牺牲这400个人吗?
    • 很多人选择不……可是事实上我们中的所有人,早就选择杀了!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以万计,可是我们该选择开车还是选择坐车。从来没有人提议禁止汽一切汽车。
    • 更重要的是,我国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矿工死于矿难。更不用说因为烧煤产生的污染,导致的各种病症的增多。
    • 跟火电相比,核电好像是民主制度一样,虽然不是最好的发电方式,却是“最不坏”的发电方式。

---

Part Two 成功学的解药

##MK##

  • 这一部分是对流行的成功学崇拜的解构与重建。作者指导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去选择科学的励志书,而不要无明之中陷入“确认偏误”的误区。
  • 在The Art of Thinking clearly这本书中,作者开篇的第一个常人误区就是 “幸存者偏见”(Survivorship Bias),因为成功比失败更多见(有谁会有点成就之前就大肆宣扬自己的失败经验吗?每一个失败的人,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憋大招吧),我们就容易高估了成功的可能,而低估失败的可能性,总以为自己会是那个幸存者 Survivor。原文如下:

In daily life, because triumph is made more visible than failure, you systematically overestimate your chances of succeeding. As an outsider, you succumb to an illusion, and you mistake how minuscule the probalibity of success really is. Rick, like so many other, is a victim of Survivorship Bias.

  • 我们看待成功学的书,很容易成为“幸存者偏见”的受害者,因为我们热血沸腾的高估了书中成功的可能性,受其感召很容易选择看似热血其实不符合我们个人的道路。
  • 因此,作者不断的叮嘱我们要选择科学的励志书,要心中怀有科学的思维,才能不被轻易的花言巧语所打动。在这一部分,作者为我们分析了一万小时力量背后成功的道路,“刻意联系”,我想一个简单的试探标准就是我们是否感到了痛苦(当我们悠哉悠哉地听英语歌曲的时候,却告诉别人在磨练自己的耳朵,其实是不太靠谱的,我一直都在犯这个错误😄 )。
  • 除此之外还能吸引我的,就是对想象力两个层次的分析(自洽这个词我喜欢),对读书笔记的指导意见(我从这边书开始在尝试,真实比之前痛苦但是有收获的过程——刻意联系😄),还有对弱关系的本质的分析。
  • 信息时代,如何被动的扩展自己的信息,而且最好是更多别人过滤的高质量的信息? 一个好办法就是听他人的分享(比如我把读书笔记分享给你,你获得了,而我在整理笔记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密集度! 两全其美。)

 

 

重点摘要:

1 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 科学的励志书,不再依赖于名人轶事,而是借助实验和统计,这些书中的理论的背后都有严肃的学术论文作为依据,它们是几十年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进步的结果。
  • 《意志力》Willpower
  • 真正能左右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
  • 自控需要意志力,一般人可能认为意志力是一种美德,应该通过教育的方式提升思维的境界来培养。然而试验表明,意志力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
    • 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同时用在那里。
    • 我们可以通过补充能量的方式提高意志力。
    • 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
    • 如何提高意志力?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常立志。……此书提出的一个有效的练习方法是做自己不习惯做的事。

2 匹夫怎么逆袭

  • //例子,失读症者、马丁`路德、……
  • 优势和劣势可以相互转化。”倒U曲线“的概念  (图)

 

  • 一般有创造性的人物,都要有点特立独行的气质:你要敢于做一些社会上通常认为不应该做的事。你不是去适应这个社会,而是让这个社会适应你。他们追求取胜,根本不追求别人的喜欢。
  • 维护现有的社会格局和强调遵守游戏规则,那是高富帅的事情;而改变规则则是屌丝的特权。

 

3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 真正关键的根本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
  • 2006《剑桥专业知识与专家技能手册》
    •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此书汇集了多位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系统地分析了各个领域专家的训练方法,并与神经学及认知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向结合,对这些方法的机制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 这是“怎么练成天才”研究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
  • 提出的一套练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 1、只在“学习区”练习;
    •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4 最高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 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 初级的想象力是what if的假设,是完全自由的;是高级的想象力的第一步。
  • 高级的想象力其实是不自由的
    • 必须构建一个完全自洽的想象世界。自洽 self-consistent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
    • 例子:阿凡达/指环王/哈利波特

 

5 思维密集度和牛人的反击

  • 思维密集度=准备这个读物所需要的时间/阅读这个读物所需要的时间
    • 写一本好书需要准备好多年的时间,如果读者两个晚上就读完了,那么这本书的思维密集度就可能达到好几百。

 

6 上网能避免浅薄吗?

  • 多媒体和超链接使阅读效果变差了。
  • 知识是分等级的。
  • 上网的关键态度是成为网络的主人。

 

7 高效冲浪的办法

  • 随便翻翻 toss
  • 略读 skim
  • 精度 read
    • pocket在线保存

 

8 笔记本就是力量

  • 真正的好笔记是主动的,它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记录,更是对自己思想的记录。
  • 形成一个体系

 

9 用强力研读书

  • 《如何阅读一本书》/Alder and Doren
    • 三个层次:为了娱乐、为了信息、为了理解。
  • Deep Reading
    • 一本书应该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第二遍做笔记。
  • 好的读书笔记?
    • 清晰地表达每一个章节的逻辑脉络;
    • 带走书中的所有亮点;
    • 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 发现这本书和之前读过的书或文章的联系。{#MK##自己以后要以此为目标#}

 

10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

  • 三个竞争故事:
    • 日本汽车
    • 质量运动
    • 体育比赛/反常规取胜
  • 不是落后者要学习领先者,而是领先者要学习落后者;……回顾市场上的那么革命性的商业模式,大多都不是由最领先的公司提出的。

 

11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 [过度自信的人敢于冒险,从而抢夺稀奇的资源。]

 

12 夺魁者本色

  • 《夺魁者:关于输赢的科学》……无名指相对于食指的长度。
  • 睾酮,可以使人在竞争中更敢于竞争,更乐意去投入比赛,在比赛中更加无私,更关心队员。而睾酮的基础水平可以反映在无名指盒食指的长度上。

13 打游戏的三个境界

 

14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 斯坦福大学马克`格兰诺维特《Getting a Job》
  • 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
  • 弱联系的真正意义,是把不同的设计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效的信息。
  • 所以,弱联系理论的本质,不是“人脉”,而是信息的传递。

[#MK##漂亮的解释!#]

  • 别跟熟人合伙……创新的可能性降低……

---

Part Three 霍金的答案

  • ##MK## 对科学的认识,我想还是首先参考科技哲学的观点,比如卡尔波普。而惠勒的《物理学与质朴性》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现代科学的进展和科学的态度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对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还一时难以接受。
  • 此处从略为妙。

重点摘要:

1

2 物理学的逻辑 和霍金的答案

3 如何用统计试验检验灵魂转世假说

4 一个关于转世的流行病学研究

5 摆脱童稚状态

  • 最简单的规律叫“相关性”
  • 相关性研究只是科研的初级阶段
    • 发现相关性,已经是一个足够发表的科学成就,但相关性结论不足以指导生活。
  • 有相关性未必有因果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
  • 科学研究的是有限的真理。
  • 得出因果性远远不是科学的目标……好的科学还必须有一个解释机制,得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 相关性和因果性思维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科学研究的真正关键在于发现机制。
  • 每一篇论文,都是我们从个人感觉到客观事实,从客观事实到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到推广使用的机制,这个过程的一小步。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不是完美的,但只要这么做,我们才能摆脱童稚状态。

6 怎么才算主流科学?

//例子:大陆漂移假说

//例子:准晶体

//例子:洗手降低产妇死亡率

7科研的格调

  • 科学本身是客观的,但是科学家却是主观的。最好的科学家甚至可能是极度主观的。有爱恨,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敢说不,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 《费曼的彩虹》

8 喝一口的心理学和喝一瓶的心理学

9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科学方法,是一种超越了人了本能的思维方式。

10 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 物理学革命其实就是一个模型取代另一个模型。我们可以把力解释为一种波动的场,或者空间的弯曲,或者一堆离子的来回传递,或者又把各种例子解释为弦的震动。
  • 也许与模型无关的“现实概念”根本就不存在。霍金把这个思维叫做“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说的是科学这门业务的工作方式,是从来不追求那个“最后的、真正的现实”,而是不停地用不同的模型区模拟现实。
  • 也许有些科学家的确相信绝对真理的存在,但科学研究从来不涉及绝对真理。哲学才研究绝对真理。科学研究的是“有效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

了解 喜乐君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