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成长】我的社会初体验V2.0

这是2015年的发表在学校校报上的一篇文章,近日翻出来重新修改部分内容。提醒自己的成长。

 从毕业前开始外出工作,迄今已经过去了快五年时间。经历了工作与博士深造之间,工作与工作之间,济南与外地之间的种种选择,经历了所谓期望的生活,页经历了之前未曾料到的职场斗争。得以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走一遭,才知道社会和人性的千奇百怪。现在有机会和缘分回到济南,并得以时常到学校听一听久违的课程,便深感难得的幸福。得以有闲暇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是在世外桃源似的大学校园里,让我都忍不住留恋在山大的七年时光。

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每所学校和每位学生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自我改变,再没有那个时代的变化比眼下更快更剧烈了。回到学校,看到那么多的学生和自己多年前一样匆匆如蝇,就忍不住想把自己多年日积月累的总结告诉大家,这也应了老祖宗那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话。多年前的“大学经验先导课”因为自己的原因未能成行,我又有冲动想接续一下了;我确信,经验才是最真实的素材。

一、适应和学习能力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仅在颠覆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在明显地颠覆各个行业中的职业习惯。慢节奏、吃老本的工作空间注定被挤压地越来越小,而快节奏、需要更多创造性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多。区区几年大学时光学到的知识,很多在未曾创造价值之前就落后于时代了,更何况,很多的学生毕业后并非从事自己本专业的职业。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是理性的。

我身边的经历也真真切切地告诉我,这个时代最需要有学习能力的人。不断学习的人不畏惧新的知识,不畏惧失败,乐于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并在快速学习和分享中获得充实和满足。我在这几年的职业生涯中,母校高大上的荣誉确实为自己赢得了不少信赖和尊重,但更主要依赖自己不服输的态度、不断学习的能力,而非大学积累的专业知识;随着跨行业和工种的工作变动,这越来越重要。

所以从职业的角度看,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重点培养自己适应和不断学习能力的能力,这是事业不断上升的基础之基础。而要培养这种能力,我想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在大学期间积累足够广泛的知识面,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跨学科的进修或深度自学往往会在职业生涯中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多年前因为好奇而自学网站设计、编程语言(要知道我专业是政治学和教育学),并没有料到会在工作中得以发挥,更没有料到会有一天会成为爱好和职业的结合点(传统行业会逐步涉及互联网领域的)。我工作闲暇之余学习经济学、会计、管理等专业图书,之前也并非确定的知道,在未来的创业经历中,会成为自己理性决策的基础。我们每个人的付出,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得到某种形式的回报,所谓“功不唐捐”,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具有创新的观念和方法,也就是要培养自己与众不同的观念和思维。在工作中,如果不能表达自己的新颖或深刻的见解,迟早就会成为步亦步亦趋的跟随者;而创新的观念和方法,则会带给我们超出平常人的思路,为众人揭开疑惑,为工作指引方向,并因此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同。创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习得的,但一旦入门,所能带来的益处也不是一句两句所能概括。这是我在大学七年中不断反复进修《发明创造学》(王思悦老师)课程,并用之于工作和学习中所得来的感受。大学校园里,每位年长的老师背后都可能是一段传奇,用心去打动他们,虚心向前辈学习,多年之后,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很可能超过专业所带给我们的影响。大学校园里,再没有比那些经验丰富的年长者更有价值的了。

二、勇于改变

似乎每一个老板(雇主)都不喜欢善于改变的人,这无可厚非。因为每位雇主都希望获得比付出的工资更多的回报,而时间越久,回报会更多。但是对我们而言,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再没有比“不去改变”更加深重的恶习了。当我确定在一个职位上过于安逸的时候,我选择放弃(哪怕是国企),去寻找下一个能锻炼自己的地方;当我确定一个公司不再需要自己的时候,我选择再次改变(哪怕待遇足够好),去寻找工作和兴趣能有效结合起来的新工作。迈出改变的那一步时,也许非常艰难,很多人看来也会感到惋惜,但是当我回首,就会发现再没有比改变更加让我成长的经历了。理性的选择比盲目的跟随更考验我们每个人,即便选择错误,也是难得的教训和成长。

勇于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不良的习惯,并勇于接受挑战。勇于改变最重要的是一种心态,努力向内改变自己,而不向外苛求他人,闻过则喜、见贤思齐、求知若渴、如琢如磨。我们最应该担心的是自己的心老的太快,却又觉得时间走得太慢。在工作岗位上,要主动尝试新方法、新工具解决问题,逐步打破陈规陋习,积极补充所在领域的专门知识,提高工作效率,这是赢得尊重的不二法门。

「add」我认为,足以深刻地影响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只有两种巨大的力量,一种是宗教性的信仰,另一种是爱情。前者可以相信超自然的力量,因敬畏而折服,因折服而改变;后者是为了人生的另一半,或者是为了自己前生身上的肋骨,不断、持久地让自己改变,所以一个伟大的女人,一定是一位可钦可敬的妻子。在信仰和爱情面前,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性格和习惯皆可。

二是不得以时选择改变所处的环境,当我们确定一个地方不适合自己,我们不能苛求改变领导或其他他人,但我们可以换一个环境。我向来讨厌一个领导说“如果你不能适应这里,你以后肯定会……”这种话,人有九等,界有差别,并非每个环境都值得我们用青春冒险去适应。适应充满负能量的环境,并非让我们变得强大,而让我们变得庸俗。很多公司的领导个人意志如此强烈,除了给我们薪酬别无所能,又不能在企业文化上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却认为你没有努力适应,真的有些一厢情愿。我们不能做,不意味我们做不到。

当然,勇于改变并非草率和莽撞,前提是理性的分析和缜密的思考。改变也不等于挑剔,更不意味着逃避责任。频繁地跳槽虽然意味着风险,在谨慎考虑之下,控制这种风险低于在不适合自己岗位上荒废青春的损失。

「add」我曾经在公司的管培生见面会上讲,「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好公司」,这确实是自己第二次加入婴贝儿团队,特别是当自己粗浅地步入了信仰之门之后的感受。佛说“物由心造、境由心生”,又说“境随心转、能所不二”,当下即是道场,处处都是修行。每一步都有意义,都是成长,勇敢的改变的背后,应该有一颗持续进步的心。

勇于改变,让自己在改变中越来越强大,同时工作和学习更加有效率。

三、善良本身是一种力量

我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所以最让我头疼的不是工作和环境,而是人情世故。世界上的人那么多,能真心交流的人却那么少,尤当利益冲突的时候,看似面善的人又那么坏。而逃避终归不是办法。

“你来工作是来赚钱的,不是来交朋友的,如果能交到朋友那是惊喜,交不到朋友那才是正常的。现在做到韬光养晦很重要,做好自己的业绩,任人评说,你自己的业绩做好了,自然会有人来成为你的合伙伙伴。”

几次挫败和折磨之后,我就觉得,似乎再没有比良好的品行更加难辨而又更加珍贵的了,这个社会就像酒桌上的“杀人游戏”,平民起初还傻傻地听信杀手的话,时间一长,便发现警察和杀手一样难以辨认,而平民总是容易被杀手诱导。

后来经历的多了,我就觉得,与其通过各种方式与潜在的敌人做斗争,不如保持本心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做好防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的考虑主要有二:其一,如果缺乏洞察对方的本领和与人斗争的艺术,我们使用的任何斗争武器,很可能成为对方的工具,反而让自己受伤更深;其二,“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为了斗争,大多数人都会变得和对方一样,违心地被对方同化,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时间一久,就发现自己俨然变了一个人,甚至让日记里以前的自己都厌恶。

所以我后来就觉得,“善良本身是一种力量”。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与其宁死斗争,不如妥协避让。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保持本心的人,会在路上结交越来越多的真心朋友,大家互相帮助,便是难以抗拒的力量。大学毕业的学生,是应该在进入社会的大染缸之前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的,如果早早遇到了与人的斗争,也不至于惊慌失措,而当视为是人生的修行和历练。

善良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用善心接纳别人,结交朋友。防备心也是要有,我在这方面确实吃了不少亏。当然,万万不可指望自己会有很多朋友,我们穷酸时,知心朋友,一年未必结交一位;即便有一天发达了,一日一见的人未必可以知心。所以善心和防备心应当同为交际之两面,除此之外的交际技巧,尚超出我的经验范围。

工作虽然并非许久,但经验确实真真切切的。倘若不是工作再回首,我可能还会傻傻的坚持“这个学校欠我太多”类似幼稚的观点。和外面的世界相比,这所学校俨然是人间天堂了,换一个形象的说法无非就是“可以用来温水煮青蛙的大染缸”罢了。犹同古人的说法,沧浪之水清也罢,浊也罢,都自有它的用处,就看舀水之人做什么了。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孟子·离楼上》


(图片转自搜狗图片)
2017年7月18日 修改
2015年5月 公开版第一版(《山东大学报》2015-5-27 月末版F版(转载有删改) )

了解 喜乐君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