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回首看教育——《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笔记

标签:

导读

这本书在书架上搁了有些时间,最近工作之余通读了一遍,书看起来平实无华,正在这平实无华中蕴含这近百年的教育智慧。有句话说,“蒙氏教育是唯一超越国家、种族、宗教差异并在全球普及推广的教育理念和系统教育方法”,蒙氏教育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她发明了什么,而是她“重新发现了儿童”,用接近自然的、上帝的方式让世人重新认识了我们每个人的童年。

蒙台梭利用近乎虔诚的方式重新发现了儿童,赋予了学前教育以崇高的意义,并形成了一套简单有效的教育方式。她对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自然教育的重要性、智力教育的方式、游戏和教具等等做了全面的重新诠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

读书时我突然想,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如用蒙氏看待儿童的方式去反思,竟然显得如此幼稚不堪了。对于儿童而言,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并不能塑造他们,内心的力量和自由才会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如此简单的道理,成年的我们却常常忘却,并因此伴随无尽的忘却的烦恼。

教师要指导孩子的人生,指导孩子的灵魂和生命,如此崇高的使命,自然非一般人所能胜任;所幸有不懈为此努力的老师,我们身边才多了很多的希望。而在职场中,又有谁以此为骄傲呢?

献给天下最好的教师们,我愿加入你们。

David.Wu

18 Oct 2017

  • 奖赏和惩罚简直就是孩子地“灵魂板凳”,是压迫人的精神的工具,它们虽然没有减轻孩子身体的畸形,但却造成了孩子心灵的畸变。
  • 我更愿意把教师成为指导员,因为教师的作用首先是指导孩子的发展,他要指导孩子的生命和灵魂,引导孩子自我教育。
  • 孩子的成长不只是身体教育这么简单,精神也有自己的本质,精神也要在生活中逐步完善自身,而这种精神生活才是主导人一生的巨大力量。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笔记

  •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 著; 成墨初 编译;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3年10月

23360387-1_u_2.jpg

第一章 重塑教育与教学法

“为了建立科学的教育方法,必须对个体进行大量的、精确的、合理的观察。重点观察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可以奠定人一生的基础。”——乔塞普·赛吉

科学教师重要的不是掌握外部技术,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在精神。

如果我们培养的教师具有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具有耶稣门徒那种对孩子的崇敬而虔诚的爱,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培养了教师的科学家精神。

学校——家庭同样如此——必须给孩子自由,允许他们自由地展示自己地个性。给孩子自由,这是根本性地教育变革。

奖赏和惩罚简直就是孩子地“灵魂板凳”,是压迫人的精神的工具,它们虽然没有减轻孩子身体的畸形,但却造成了孩子心灵的畸变。如果用奖赏和惩罚的措施激励孩子努力学习,那孩子的努力就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这自然会束缚孩子的灵魂。

我们要知道,胜利和进步,都源于人的内在精神动力。……能够感动并征服别人的灵魂,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是能带给我们真正补偿的奖励。

第三章 孩子们的理想家园

家庭要和学校在教育目标上协调一致,这是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

教育若想成功地影响孩子,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那首要地,就是教育必须要成功地影响新一代地成长环境。(P34)

第四章 纪律与自由

我们的观察教学法以孩子的自由为前提,纪律必须通过孩子在自由状态中的自律来实现。

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能管住自己的各种行为,主动遵循生活规则时,他才能说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孩子不是在为别人学习、为别人而守纪律,他实在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当然,孩子的自由不能侵犯集体的利益,不能破坏他人的自由,从外部行为上看就是,他们要达到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好教养。

教师必须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不要总是主动对孩子施加影响,不要总是主动去“教”孩子,要允许孩子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或者这么说,教育者的被动性,应是带着强烈的、对于教育科学以及儿童心理的好奇心,并绝对尊重她所观察到的一切。

我们所有对于孩子的教育活动,若要行之有效,就必须帮他们一步步走向独立。【独立教育】

奴役和依赖的危险会导致人的软弱无能,白白地浪费生命,而且也使得人的个性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使其出现堕落和退化。

自由并自律的人,不会追求那些外在的奖励、逃避外在的惩罚。他们会追求那些真正能激发他的内在奖赏,即内心真正的力量和自由,这会激起他强烈的积极性。【取消外在的奖励和惩罚】

教育要真正有利于儿童生命的健康发展,要为其生命发展提供正面的积极的帮助。…… 生命是自我创造的,它靠自己的内在生命力推动着自己向前发展,而外在环境只是给生命发展提供了条件。【尊重孩子的生命本身】

第五章 如何给孩子授课

【上课要简单、明了和客观】教师要明白,我们上好课的标准就是,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客观真实的描绘我们要教授的内容,不要说无用的废话,不要带上自己的情感色彩和主观意志。教师要上课时,仍要运用观察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授课,也包括尽可能地给于孩子自由。

如果教师严格地按照以上要求给孩子上课,但孩子还是没有理解教师讲地内容,那么,教师就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放弃授课,过后再讲;二,不要批评或纠正孩子,以免他感到自己烦了错误,或感到老师不理解他的意思。

【教育者要激发孩子的生命】

而教育者首先而且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的舒展。

在幼儿教育方面我们有很多偏见。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一直相信,只有通过强制的方式才会让孩子学会服从,如果不这样,孩子就会逆着我们的期望值成长。

我们从未想过从内心去征服孩子,也根本不了解他们的内心和生活。

第九章 自然教育

人属于自然,特别是在人的幼年时代,此时人要从自然获取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促进人身心的发育。

自然教育不仅仅包含培养宗教感情和智力教育,它的含义或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孩子对生物的关爱之心。

2、在饲养动物中学会自主养育,并培养预见力。

3、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信心。

4、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

第十一章 感觉训练

在我们的儿童之家,对孩子进行感觉训练自始至终都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感觉的发展与智力的发展紧密相关,感觉发展要比智力方面更早,而且,感觉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观察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它有赖于人的视力发展。

感觉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在婴幼儿时期,特别是在3~7岁这一时期,在感觉形成阶段进行感觉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使人的感觉更为完善,只有抓住婴幼儿这一时期。

教师不能给孩子身体的敏捷,只有孩子自己通过体育锻炼才能获得这种敏捷,感觉训练和感觉敏锐同样如此。

在我的方法中,教师主要是观察孩子,而教的相对较少。我更愿意把教师成为指导员,因为教师的作用首先是指导孩子的发展,他要指导孩子的生命和灵魂,引导孩子自我教育

感觉隔离对于感觉训练是很关键的一个要求和特点,不管什么感觉训练、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尽可能的做到这一点。……根据感觉隔离的技术要求,孩子进行触摸练习时,最好让他闭上眼睛或用纱布将他的眼睛蒙起来,这样就隔离了视觉,让孩子集中于触觉,以更准确地区分不同的触觉。

第十二章 智力教育

在感觉训练中,孩子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如果重复多次练习,就会使孩子的心理感觉过程更完善、感觉更敏锐。孩子的感觉最终要转移到概念或观念,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也是感觉练习转化为智力教育或者说概念教育的一个过程。

对孩子进行概念教育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要使用物体或感觉刺激,就是说,要将物体或感觉刺激呈现在孩子面前,以使名称和事物之间更容易发生联系。

第二,教师要对孩子进行测验,这样可以保证教学目标能得以实现。

第三,如果孩子不再犯错,教师就可以激发他与物体观念相应的神经活动,让孩子说出名称或形容词。

对普通的孩子,他们学习了感觉概念后,会自发去观察周围环境,并将概念与事物联系起来,我们要学会等待这一行为的出现,我喜欢将这称之为“探索精神的自我膨胀”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方法很成功,而最成功之处就是:让孩子自觉地进步。

教师要尽可能地限制自己对孩子的主动的干预,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一条重要的教育准则。

孩子热爱知识本身,而不是陶醉于简单的游戏,这让我感受到了种种奇迹,也让我思考人类灵魂的伟大。

我们的教育法的目的

第十六章 让孩子在工作中形成纪律

我们的纪律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我们给了孩子自由,而他们也形成了让人赞叹的纪律。

我们的纪律是孩子通过进行各种练习来实现的,它不是依靠教师,而是依靠每个孩子自己内心中的力量实现的。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皈依现象与此非常类似,比如使徒的坚持,僧侣的顺从等。

依靠训诫和劝告来实现纪律是没用的。

对真正的纪律,第一线光明来自工作。这种工作不是随意的,而应是人类本能渴望去做的,它表达的应该是人类潜在的自然倾向,要能使个人一步一步前进。

实现了自律的孩子更加自主,他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不再需要身边总有人帮助他,告诉他:“安静,你要做个好孩子!”事实上,好孩子的“好”应该是由孩子的自我发展和有序的外部行为构成,而不是外部的命令或别人的意愿强加的。

……以上就是我们培养孩子纪律性和服从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在这里,孩子们合理组织的工作和自由代替了教师的批评和说教。

第十七章 实现孩子的自我完善

在儿童之家,我们通过自由和独立帮孩子实现了纪律,这应该成为未来教育学发展的基础。在我看来,这为人类通过教育来进行自我救赎指明了道路。

孩子的成长不只是身体教育这么简单,精神也有自己的本质,精神也要在生活中逐步完善自身,而这种精神生活才是主导人一生的巨大力量。

保护人类精神的火种不被熄灭,保卫人真实的本性不被摧残,并将这种本性从压抑中解放出来,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方法重要而神圣的使命。

18 Oct 2017


了解 喜乐君 的更多信息

订阅后即可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