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成长手记60:每年一读之《自我管理》

经典,时隔二十年,永不过时。

过去五六年时间,我每年都会至少重读一遍,以此来反思昨天、看清当下、指引未来。昨日忙完工作,一股周日的疲倦之气袭来,百无聊赖,整个晚上认真重读此文,并用pencil做了完整笔记。这篇《哈佛商业评论》自创刊以来被翻印最多的文章,凝聚了德鲁克先生给每一位晚辈,特别是知识工作者的谆谆教诲;堪称最好的成长教材。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曾国藩嘉言抄》

一、自我管理与成就事功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巅峰。”(1999 德鲁克)

说书之前,先唠叨几句自己的路。
人一辈子,无非是做好自己,做点实事儿,别枉费一生旅途;有人说“做事先做人”,看上去有道理,做起来摸不到门道。像我大学读点《论语》《孟子》,如今念句《金刚经》《楞伽经》,不少人就觉得我做的不是正事儿,我之前的领导评价我说“总是飘着”。

大家都不读书,你念多了就是学究,反而被人笑话;只有和大家一起做泥腿子,人家才觉得自己像是在做事情。说的人多了,以至于三十岁真得想改变一下,于是冒险像传销组织一样带着队伍上台表演节目,齐刷刷立正稍息、声嘶力竭喊口号。后来觉得不过是一时的亢奋,终归不是长久的状态,不宜长久。直到我以自己的所学给大家讲授《消费心理学》多卖货,出去带过团队做过业务,有一些负面的声音才慢慢消失,取之而来的新评价是“不会做管理”,我也因此付出了“善良的代价”。

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守约」的修炼完全来自于自己;而只有做不到这一点的体力劳动者和无产者,才需要公司以纪律和准绳束之以规、准之以法。

所以后来我终于觉得老路走到了尽头,想要成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完全地依赖自己”。这个时候,所谓自我的管理就会和做事情做好相得益彰,无需遵照别人的守旧的思路,更无需依着别人的心思揣摩和应付。一旦想明白了这一点,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才算是开了篇。也正因此,我一方面抵住了不少“上了我们的船就能成功”的各种诱惑,另一方面不断地压制最后消灭掉内心“太累了,找个地方上班吧”这样的妥协。

这个时候,再去读书、用功,就有了特别的动力。

而重读德鲁克的《自我管理》,就愈发有一种拯救感。德鲁克说,“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应该是自己的CEO”,因为知识工作者的寿命要比任何一家公司更长久,而且如今的企业并不会真正为员工规划职业发展的道路——即便有,也以企业的利益为限度。因此,

“我们必须学会自我管理,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作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也就是,我们得知道自己应该何时换工作,以及该怎么换。”

二、“我的长处是什么?”

自我管理的前提是对自己要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作出最大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这样的假设前提是顺应每个人的人性,而非从企业的角度去培养和改造。在我们不擅长的地方从无能培养到平庸,比从一流到卓越要耗费多得多的努力,所以,要在有生之年取得可堪的成就,发挥长处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而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 德鲁克说,在做重要决定时,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并在大约9个月后作出比较,几乎总是会发现很多的东西。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认做事情时遇到的障碍、看到自己前行的弱点,以及完全不擅长的缺陷。

这样的效果总是让人神往。 我从高中开始就写日记,从任务变成习惯,除了前几年遇到的一点波折造成的缺失之外,我坚持每周都会手写若干成长日记,不断的反思当下的事情,畅想自己为了的计划并作出调整。如今,我一直在想写一下过去几年成长的几个重要阶段,用“反馈分析法”的思路,去对比个人的期望和事后的成果,以此来分析自己和外境。这其中包含我在国企、私企工作的历程,创业之后在客如云上踩过的雷,在Tableau上舔过的蜜,特别是见识过的形形色色的人。

这样分析背后,记录了我过去的变化和将来的方向。比如我为什么不愿意轻易相信任何人,甚至不愿意相信感情;我为什么对一切的合作都从乐观转向悲观,不再愿意选择任何的第三方道路;为什么我对“婴贝儿”充满了往后余生般的复杂感情,而又对“客如云”从爱转悲伤。所有的变化种种,一来是越来越看清了自己,二来是越来越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各种敌意。——等我把我手头的主业Tableau做到令自己满意的时候,我再来重申这个话题。如今的多言,唯恐伴随的是多失。

通过反馈分析法,我们发现长处,并按照以下的步骤来训练和提高自己:

1、发现你的长处

我是一个对细节要求严格的人,以至于早期曾经给员工过多的压力,而在管理能力不够的时候,这就会导致团队的疏远和怨恨。过去多年我遇到了好多次这样的问题,如今,我更愿意把全部的压力施加于自己。

我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的速度,要超过很多人,并且喜欢这种挑战、分享的喜悦。所以,在一个单位到了百无聊赖、毫无新意的时候,我往往就会选择离开,然后投入一个全新的工作之中。如今,我完全地投入到一个全新的行业之中,并希望付出比之前工作更长的时间——大数据分析。

我喜欢大处着眼、战略思考的那种磅礴感,这让我感觉置身高处,洞察一切,这也与我理想主义的情结有关——儿时的遭遇让我对成就一番大事情有一种渴望。不过,多年工作之后发现,我更适合做宏观视野下的幕僚,而非赤手空拳的理想主义者;我的逻辑性思考虽然帮助我,但只有做了一名商人之后,我才开始真正承受“责任和压力”。所以这一点也是近几年变化最多的地方。

2、不断加强你的长处

过去多年,我听到的最误人子弟的话之一就是“改变自己才能成功”。我如今愿意完全听信德鲁克的话,他劝告我们尽可能弥补知识上的不足,但是不要视图改变自己,“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的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虽然我们的教育和职场上还到处都是违背这条教诲的劝说。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对我们无知的领域或知识可以选择忽视,我们天生都做不了数学家,但是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概率、逻辑及其他相关的数学常识,来提高我们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那些喜欢买彩票的人,大多是没有基本概率知识的人。

用知识不断地去强化你的优势和长处,方能持续地立于不败之地。

3、发现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见和无知 ,并且加以克服

单这一点,我就足以洋洋洒洒再写万言。今天在出差返程的路上我还在想,我从十年前的“自卑+自傲的矛盾体”,正在奔向哪一个未知的方向? 在深思熟虑之后,我暂且认为自己“在变得谦卑的同时也更加自信,并增加了商人的进攻性”。这种变化,大部分来自于对“恃才傲物”而引起的外界的负面效应的反省,让我越来越看得清自己。

我曾经在想用一个图来勾勒自己的变化,年幼和自大的副作用就是天真的以为世界美好、自己很优秀;殊不知越成功的人其实越谦卑,因为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虽然我认为自己在某些心智上可能比同龄人稍微好一点点,但是我的综合能力并不足以让我显得出众,而仅仅是“故事上的不同”。

我的博客 我的成长之路

最近我重新跟随于晓非老师学习大乘佛法,倘若以佛陀的无量智慧观照,那更是不甚惭愧,更是没有了一丝的优越感。

4、纠正不良的习惯

通过德鲁克推荐的“反馈疗法”,我们也能纠正自己不良的习惯,迄今为止,在这方面,我还没有实质的进步。

4、发现哪些问题是由于缺乏礼貌造成的,加以改正。

这一点和后面讲的处理人际关系暗中契合,人在社会,诸多身不由己都要借助其他人来完成;礼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如果我们更关心目标,就不会吝啬润滑剂的使用。

屏幕快照 2019-09-12 下午10.09.54

三、我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怎样的?

“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平时是怎样把事情给做成的。” 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这个问题可能比上面的问题更加重要。

每个人都应该清晰地知道:我属于听者型(习惯听取信息),还是读者型(习惯阅读信息)?每个人的工作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相对而言,我更加偏向于读者型,因为读取信息让我感到踏实、效率和掌握真实的一切。但是,我也发现我此前的领导(李总、贾总、崔总、刘总)大都偏向于听者型,也许与年龄有关,也许是因为领导才需要更多的倾听和沟通。不过,德鲁克举例子说,不少的美国总统是听者型的,而其他则是读者型的,并没有哪一个类型更加优秀的偏向。

和工作方式相一致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是如何学习的”。这个问题的选项显然更多:有靠写来学习(丘吉尔)、有靠听来学习(贾)、有靠说和宣导来学习(崔)。很明显,我依靠写更多一些,对我而言说只是写的延续,或者说建立在写的基础上的思考的流淌而已。

在去年调整职业生涯时,我开始有意识地向写转向,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课程培训的业务。

而在了解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之后,我们就需要建立知行合一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基于此,我们也需要思考:我是适合在大公司工作还是小公司?我是适合和团队协作完成任务还是依靠单打独斗?我是喜欢做决策者,还是做一名谋士?

这几个问题耗费了我不少时间,我用心的思考,写了了临时的答案,并希望能结合这个方向来调整我的工作方向——即便因此失去了一些东西,也要学会坦然接受。

“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不大可能成功。”

四、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最有价值的方法是——“镜子测试”,当我们想要做一件艰难的选择时,我们应该想一想:我希望回家看到一位这样的自己吗?

“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人”,否则我们迟早会充满悔恨,然后追悔莫及。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价值观很抽象,我们应该思考我要成为谁?我喜欢和怎样的人接触?我如何看到意义和价值等等。组织也有价值观,我们很难一直屈就而沿用卑微的灵魂去做事情。

屏幕快照 2019-09-12 下午10.30.51

屏幕快照 2019-09-12 下午10.31.04

五、我属于何处,我该做什么贡献

后面的部分依然精彩,只是自己觉得还不能去思考如此的大问题。

前几天和一位佛学的师兄沟通,竟然发现五十岁的人很可能和三十多岁的我遇到的问题惊人相似。只是她希望寻找一颗最大的钻石,而我因为从无期待,只能追求在路上能遇到星星,正因为此反而坦然更多。

德鲁克说,成功的事业不是规划出来的,是的,我想梦想亦如是。梦想不是儿时勾勒出来的,而是在充分地了解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价值观之后,与外部的最新形势、环境相应而激发的值得追求的期待

就像我刚上大学时希望自己以后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家,后来想成为能“救国救民”的教育工作者,如今看来,在新形势和环境下,即便沿用此前的理想,我却可以有更多更契合实际情况的做贡献的方式,比如书、在线课程等。

在后面的部分,德鲁克谆谆教诲了我们对人际关系负责、管理后半生,我想这个话题,交给内心去思考吧。

下载原文:经典长文:管理自己 P15-MN039

Sep 12, 2019 Reivse

了解 喜乐君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